今天是:
站内搜索:
关于对全县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报告
作者:县政协办公室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7781    更新时间:2021/5/15

 

关于对全县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报告

 

加强对我县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和保护,对于实施“文旅兴县”战略,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变意义重大。根据《政协紫阳县委员会2020年工作要点》,县政协组织由部分政协委员组成的调研组,于202010月先后赴江西省景德镇、浙江省安吉县、福建省南平市等地及本县部分镇就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保护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传统手工艺地域特色浓郁。传统手工艺是指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制作的工艺及相关产品,具有工业化生产不能替代的特性。紫阳是一个高度移民地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孕育出了历史传承悠久、地域特色鲜明、独具巴蜀文化特色的传统手工艺遗产。以紫阳毛尖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为例,其创制时间久远,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紫阳毛尖名为“金州茶牙”,列为唐代第四个贡品;到清朝时期,“紫阳毛尖”被列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每年初春,朝廷就有征茶的信票传入。紫阳人民在长期的制茶过程中用智慧创造出了精湛而独特的紫阳毛尖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成为汉水流域多元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中国茶文化中的一件瑰宝。紫阳毛尖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开创了金州茶牙制作的先河,奠定我国制茶技术的基础,引领了中国毛尖制作的发展。它以“香高、味浓、耐冲泡、回味甘甜”的加工技术而蜚声海内外。它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一般要经过摊晾、杀青、揉捻、炒胚、提毫、焙香等工序,在生产制作过程中对杀青温度控制、揉捻时机控制等都有严格的技术要求,体现了紫阳传统手工艺的地域性、独特性、唯一性。

(二)传统手工艺遗存数量大文化等级高。从遗存数量来看,全县申报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总共有9大类73项,其中传统手工艺类26项、民俗类18项、传统舞蹈类9项、民间文学类8项、传统体育和游艺类4项、传统医药类3项、传统音乐类2项、传统美术类2项、传统戏剧类1项,传统手工艺在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数量最多。从文化等级来看,全县申报成功的省级非遗仅有2项,全部为传统手工艺,分别是2009年入选第二批省级非遗的紫阳毛尖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2011年入选第三批省级非遗的紫阳蒸盆子制作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总共有17项,其中传统手工艺6项,在市级非遗中的占比35%,占比最大,分别是2007年入选市级第一批非遗的紫阳板石雕刻技艺,2009年入选市级第二批非遗的紫阳“三转弯”制作技艺、紫阳皮豇豆制作技艺,2013年入选市级第三批非遗的紫阳布凉鞋编织技艺、苦荞酒酿造工艺,2019年入选市级第五批非遗的紫阳乌(铁)陶传统制作技艺。县级非遗总共54项,其中传统手工艺18项,在县级非遗中占比33%,占比最大,具有代表性的有修土墙房子传统技艺、竹器传统编织技艺、汉王城皮蛋传统制作技艺、神仙豆腐制作技艺、洋糖饺子制作技艺、坛子酸菜制作技艺、麦拉子馍馍制作技艺、案板肉制作技艺等。所以不论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级还是遗存数量上,传统手工艺在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存在问题

(一)传统手工艺品市场萎缩。一是经营规模小,缺乏品牌意识。随着现代化工艺不断发展,传统手工艺制作呈现出“低效率、长周期、小规模、利润低”的劣势,生存空间逐渐被“高效率、规模化、高利润”的现代工业生产模式所取代。传统手工艺品在制作过程中往往忽略了文化包装、品牌塑造以及营销推广等重要管理活动,难以利用品牌效应和营销手段实现进一步发展。以紫阳毛尖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为例,在现代机器制茶的冲击下,全县现存的手工制作场所基本消亡,制作器具残存无几。二是质量参差不齐,口碑遭到破坏。由于传统手工艺品通常以家庭或个人为单位进行生产,分布相对不集中,管理难度较大,导致价格无序、质量缺乏统一标准等问题。以紫阳蒸盆子为例,虽然陕西省市场监督局已经发布了《陕菜传统制作工艺规范 <紫阳蒸盆子>》,但是众多饮食商家在制作紫阳蒸盆子的过程中,简化用料,简化工艺程序,仅仅从外型上还符合紫阳蒸盆子的特点,而用料、程序这两个关键环节未严格执行技术标准,产生出形形色色丢失了传统精华的紫阳蒸盆子,极大破坏了紫阳蒸盆子长期形成的良好口碑,严重制约了传统手工艺未来发展。

(二)手工艺制作缺乏创新精神。一是传承人受到年龄精力限制。目前全县的传统手艺人普遍呈现高龄化,文化水平较低,以在世传承人的体力和精力,很难进行手工艺品制作创新。二是受到传统观念束缚。部分手艺人观念守旧,思想封闭,认为传统手艺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能有丝毫改变,导致产品几十年如一日未创新,未充分考虑消费者需求和时代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传统手工技艺在继承中发展。三是创新动力不足。现在传统手工艺生产主要是为了经济效益,很多人认为创新麻烦又不赚钱,因而不愿去创新。以紫阳毛尖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为例,能掌握和传承这一技艺的大多都是具有一定规模的茶业民营企业主,他们大多都忙于发展茶叶生产,追求企业效益,茶农大都只注重兴茶、采茶、卖茶,都无暇顾及创新。

(三)传承人面临断层失传危险。一是现存传承人数量少。据统计,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总共69人。在申报成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传统手工艺类代表性传承人有32人,其中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3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27人。例如,紫阳毛尖茶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市县代表性传承人总共只有10人;紫阳蒸盆子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市县代表性传承人总共只有3人。酸辣腰花制作技艺、春卷制作技艺、和渣制作和烹调技艺等已经找不出代表性传承人。二是选拔年轻继承人难。一方面,由于掌握一门传统技艺所需周期较长,年轻人在短时间内难以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快节奏的生活使得年轻人很难静下心来学习传统手工艺,很少有年轻人选择把传统手工艺作为安身立命的终身职业。另一方面,由于传统手工艺传承主要是师徒传授、家传技艺、师门传授等形式,这些传承形式使部分有志于此的年轻人又缺少学习途径和渠道。

三、对策建议

(一)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一是加强组织保障。成立紫阳传统手工艺振兴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由县文旅广电局等相关部门为成员,负责全县传统手工艺振兴工作的领导和管理,解决传统手工艺在传承、保护、发展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二是加大资金保障。设立紫阳传统手工艺振兴基金,广泛吸引各项资金,拓展资金渠道,引入社会资源,扩大资金数量,提高支持力度。对符合规定的传统工艺相关项目、有巨大市场潜力的传统手工艺发展予以重点支持。三是强化行业保障。充分利用紫阳县行业协会,制定完善产品质量行业标准,规范和促进传统手工艺行业健康发展。定期开展各类民间传统手工艺交流活动,组织传统手工艺者外出考察学习,提升行业服务水平。

(二)加大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一是加强资料性保护。政府相关部门继续对全县有价值的传统手工艺进行调查、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立档”式的整理工作,尽可能地对生产工具、原材料、工艺流程以及工艺实物等内容进行详尽的记录,将更多有一定文化价值的传统手工艺纳入政府扶持项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二是加强博物馆保护。成立紫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或展览馆,布设传统手工艺展览专区,组织相关研究人员、行业专家对传统手工艺时代、地域、发展历史及变迁脉络进行系统梳理。发挥博物馆收藏、研究、展示和传播的优势资源,结合多样化的技术手段和展示方式,提高公众对传统手工艺的认知。三是培养传统手工艺传承人。设立紫阳县传统手工艺人才专项资金,对传统人和继承人给予经济补贴,鼓励代表性传承人面向社会广泛挑选优秀苗子,使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得到传承人的传道授业。建立紫阳传统手工艺培训基地,实现紫阳县所有传统手工艺技术人员培训的全覆盖。力争每类传统手工艺每年培养县级及以上传承人20人以上。县职教中心,结合我县民间传统手工艺的特色,开办与之相适应的技艺人才培养专业。

(三)加大推广宣传力度。一是让传统手工艺搭乘互联网的顺风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加强对传统手工艺的宣传,提高知名度,提高传承人群的社会地位,形成全社会关注并喜爱传统手工艺、弘扬工匠精神、尊重传承人群的氛围。与知名网站、直播平台、短视频平台合作,通过图片、文章、短视频、冠名节目、直播等手段对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及各种传统手工艺的活动进行推广。定期举办传统手工艺大赛等活动,直播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及其创作理念,让不同地区的人近距离地接触到传统手工艺,加大对手工艺品的宣传和普及的作用,提升传统手工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让传统手工艺走进社区和课堂。在全县有条件的社区广泛开办紫阳县手工艺教学班,积极组建民间手工艺兴趣团队,使传统手工艺为更多人所了解、所学习、所喜爱、所接受。另外,全县中小学可通过聘请传统手工艺代表性传承人担任课外辅导员、开设手工艺社团等举措,使更多的传统手工艺代表性传承人有机会走进校园传授技艺、展示风采,使中小学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走近、学习和传承传统手工艺。

(四)打造传统手工艺品牌。集中优势资源,集中打造紫阳毛尖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紫阳蒸盆子制作技艺两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提高其手工制作水平,提高手工制作品质,叫响紫阳毛尖茶、紫阳蒸盆子品牌。坚持每年在全县举办“紫阳毛尖茶”“紫阳蒸盆子”制作大赛,组织企业和个人参加比赛,评出金奖、银奖、铜奖、优秀奖若干名,对制作精良的选手进行授牌奖励、现金奖励,激发提升技艺创新热情。完善品牌认证办法,规范茶叶销售市场,提高手工制作紫阳毛尖茶品质,争取让手工制作紫阳毛尖茶打入北京、上海、广州等高端市场和海外市场,增强手工制作紫阳毛尖茶西北市场的竞争力和销量。严格执行陕西省地方标准《陕菜传统制作工艺规范〈紫阳蒸盆子〉》,进一步规范全县酒店、农家乐紫阳蒸盆子制作过程。借助行业协会的优势,探索通过技术加盟、品牌入股等新形式,把紫阳蒸盆子制作技艺推广到全国其他城市。

(五)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一是增强体验性,延长产业链。结合全县旅游发展规划,在旅游重点开发区建设一批“前店后院”式的手工作坊、农产品体验加工厂区,让游客在手工艺人指导下亲身体验传统手工产品的制作过程,原汁原味地体验传统手工技艺的活态形式,感受传统手工艺文化的魅力,提升旅客的消费能力,实现传统手工艺保护开发与乡村生活、乡村振兴同步发展。例如汉王镇农安村“开心农场”建设的紫阳蒸盆子制作车间就是很好的探索。二是增强创新性,开发旅游手工艺品。将传统手工艺品生产和旅游产品开发相结合,挖掘传统手工艺资源,加入现代设计理念,推动传统手工艺品向旅游文化产品转型,以此达到既扩宽销售渠道,又扩大传统手工艺影响力,更能打造紫阳文化名片的共赢目标。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紫阳县委员会
技术支持:安康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备案编号:陕ICP备05010534号
EMAIL:283956432@163.com  地址:紫阳县紫府路紫阳县委大院  邮编:725000  电话:0915—4412008
最佳分辨率1027×768 IE6以上版本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