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站内搜索:
传承发展紫阳民歌的建议
作者:王  佩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9258    更新时间:2017/2/21

 

         紫阳民歌是紫阳先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的、流传至今的宝贵艺术遗产。2002年,紫阳县被省文化厅命名为“陕西省民歌之乡”,被省音乐家协会确定为“陕西省民歌创新基地”。2003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歌)的称号,2006年又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受市场需求、网络媒体、多元文化影响,传统艺术所代表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在社会中失去了认同,传统音乐遭遇生存和发展的困境。紫阳民歌也因创作人才青黄不接、现代流行音乐冲击、传播媒介缺失等诸多因素制约,步入发展“瓶颈”。针对紫阳民歌这一地域历史文化遗存,我们该如何更好地传承、保护、弘扬和发展,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紫阳民歌数字化曲库平台。紫阳民歌自产生发展有千年的历史,据统计,现今收录、整理的资料共有八类三千余首,但都是分散存在的,集中性不强,这就需要我们按照紫阳民歌的多元因素建立专门的数字化紫阳民歌库,让隐匿在纸媒里的动听旋律,实现传播媒介的转换,不仅更加方便储存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还能实现紫阳民歌资料的全民共享。
      二、建立紫阳民歌创作与演唱者的奖励制度。文化、宣传部门应设立一些常态的基金和奖项,并形成和完善一套奖励制度,对于那些取得一定成绩的紫阳民歌的创作者和演唱者,应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从而激发艺术家们的荣誉感和创作的积极性。
      三、要加大紫阳歌者的挖掘、培养、扶持工作。各镇文化站要注重挖掘地方民歌演唱人才,可将他们请进社区,请进校园,参与紫阳民歌的教授传唱工作,为他们颁发民歌辅导员证书,并给于一定报酬。对于特别优秀的民间歌者应向上级极力推荐,并给予一定的支持,使其真正走上艺术的殿堂。此外,建立健全紫阳歌者后续培养机制。建立艺术类院校毕业生信息库,对他们的信息实行动态管理,给予一定的政策引导与经济上的扶持,使其少走弯路,尽快的成长起来。对于已经在社会上有影响的紫阳民歌的创作者和演唱者,文化、宣传部门要给予一些优厚的待遇和有助于他们继续发展的相应政策,吸引他们回到家乡,为家乡文化事业发展做贡献。
      四、集中优势力量打造精品,提升紫阳民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紫阳民歌在县委、政府及文化部门的重视努力下,不断推出代表性作品和代表性歌手,但目前还没有一首作品能具有《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赶牲灵》等陕北民歌这样广泛的普及度,也没有一个歌手能具有王向荣、王二妮等陕北民歌手这样高的知名度。所以要针对一些优秀紫阳民歌代表性作品和代表性歌手,集中文化、广电、宣传各方面的优势资源,联动起来有计划,有步骤,有预期的大力度宣传、包装、推广,共同强力打造能够唱响全中国的精品紫阳民歌。例如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在各大院线上映以后,其主题曲便迅速成为传唱不衰的经典紫阳民歌,为紫阳旅游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如果通过挖掘、塑造、包装、宣传能够使紫阳本土民歌演唱者成长为王二妮、王向荣、阿宝式的民歌演唱领军人物,将又是陕西紫阳的响亮名片。
      五、进一步加强推进“紫阳民歌进校园活动”力度。教育部门要将紫阳民歌列为全县中小学校音乐课堂的必修内容,鼓励支持各学校定期开展与紫阳民歌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文化、教育部门要尽快牵头,组织专门力量重新编印紫阳民歌教材,并配套制作紫阳民歌音频、视频教材。
     六、加强阵地建设投入力度,修建小型紫阳民歌剧院。紫阳号称民歌之乡,随着我县“文旅兴县”战略的实施,茶旅、文旅、农旅、城旅、乡村旅游融合发展,逐步将会形成景城互动、产旅互补、文旅融合的系列特色主题体验旅游新格局。在此前提下,新建紫阳民歌剧院已是迫在眉睫,剧院建成后既可以为紫阳民歌搭建一座展示其独特魅力的演绎平台,更重要的是让慕名而来的客人们能够随时享受紫阳民歌视听盛宴。

                                      (县政协文化艺术界委员 王 佩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紫阳县委员会
技术支持:安康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备案编号:陕ICP备05010534号
EMAIL:283956432@163.com  地址:紫阳县紫府路紫阳县委大院  邮编:725000  电话:0915—4412008
最佳分辨率1027×768 IE6以上版本浏览